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新闻动态 >> 正文
深植网络思政根基,培养铸就国之重器
浏览量:

一、主题和建设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也将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这段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中,担任“闯将”“干将”“先锋”的无疑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因此,这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大数据时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海量数据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升级换代,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身为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深受体量巨大、质量参差的网络空间的影响。因此亟需高校积极创新学生服务模式,多元化主体参与培养形成合力,牢牢把握网络思政主阵地,赢得教育主动权。

西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于2019年,立足当代青年思想特点,在思政教育中把握政治引领力在基层堡垒中增强组织凝聚力在多维实践中激发青年服务力在多元一体中融汇青春战斗力,充分发挥即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深耕网络思政沃土,坚持培育根正苗红的新时代接班人。官微自2019年运行以来,依托西工大青年、西工大数学与统计、西北工大学生之家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原创网文、H5、绘画、视频等思政教育作品200余项,树牢网络思政引领“新风向”,培根铸魂育时代新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党团共建,突出思政维度。学院坚持理想信念首位,结合主题教育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探索信息化、多元化的理论传播新方式,增强用户粘性,扩大内容供给,通过个人自学、书记领学、线上观摩以及线下赛课的形式,感悟思想伟力。精心制作“重走长征路”系列微团课,开展“人人讲党史”“我学我讲二十大”等系列活动,让青年立足其中,以学铸魂,成为历史的时代“代言人”。组织团支部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覆盖近千人;参观红色博物馆、教育基地等10余次。同时制作相关视频海报,开展“党团知识竞赛”,累计参与人数上千次,在党团支部代代相传,并由此荣获“先进学生党支部”及多次“优秀团日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走访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党团共建活动20余场,提升团组织的政治以及组织功能,在此基础上获评"模范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10余项集体荣誉。

(二)网络育人,突出共识维度。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做好主题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发“数”点温暖、“数”之光、“数”说晚安、“数”星闪耀等系列原创栏目,设计系列文创产品20余种类,累计浏览量5000余次。依托社团开展“博物馆进校园”“高校武林大会”等相关活动荣获相关奖项十余项。同时依托学院品牌项目开展原创视频制作、原创图片及推文展示,相关作品受到了人民网、陕西青年网、陕西高校网络思政中心等主流媒体转载,让思政育人入脑入心。同时开展“榜样有话说”“就业传帮带”等活动,通过官微以及电子屏等进行榜样力量的宣传,目前已开展“数”风流人物上百期,让学生在主流价值引导中凝聚奋进力量。

(三)多维引领,突出价值维度。学院依托小数苗成长支持辅导中心,开展每日一题目,每周一辅导,每月一总结,季度一报告,学期一竞赛,年度一评优,累计发布400余期,累计辐射学生上万人,做学生的服务者。同时学科拔高,开展校友思政课、翱翔名家讲堂、数学研究沙龙、交叉学科论坛、学业领航行动以及数启翔力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做学科前沿的探索者。坚持科研创新,领航榜样宣传。组织申报三大赛,同比增长数量均超过160%,荣获国家级相关奖项,提升学生的科研专业度。开展历届“数理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拔河赛以及足球赛等赛事活动,强健体魄。开展美育一院一品活动,申请“听歌识曲之游园会”活动,辐射人数上千人。承办参与新时代合唱展演等活动,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在“生动的网络课堂资源”中筑牢理想信念。此外积极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感受国情民生。开展一周一公益实践活动,树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将实践育人成效走深走实。

(四)融汇格局,凝聚青春力量。学院共青团工作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体要求,以学增智、以学促干、推动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学院开展“四力”模式,积极组织本科生保研考研交流会、研究生就业分享交流会、陕西省优秀毕业生风采展以及学业榜样力量的传帮带,积极“引进来”与“走出去”,依托校院两级铸剑班开展实践研学,依托社团开展省内第一届高校武林大会、校际数模等,形成"榜样引领-朋辈互助-校际联动"多维育人机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取得了多项荣誉,形成良好育人闭环模式。此外学院20余人在校级不同部门担任学生骨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面向未来,学院将锚定"127"目标,构建"招生-培养-深造-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体系。深化"数理+人工智能"特色培养,培育"总师型"领军人才。

三、经验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网络思政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发挥育人作用,引导青年成为“时代新人”,关键在于建立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学院立足实际,开展专业化的主题学习教育,线上线下并举,理论实践相融,多举措提升整体思维能力,同时强化理论学习成果转化,借助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研学实践等,推动相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让青年在润物细无声中筑牢思想根基。

(二)把握发展规律,科学规范工作。网络思政平台参差不齐,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发现思政价值规律,把握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及需求,创造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文化教育作品,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引领力。

(三)激发学生活力,推动育人实效。坚持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守正创新,不断依据时代变化创新应用载体,灵活表达内容,强化学习互动,推动内容的延伸拓展,引导青年主动参与其中,以品牌项目为依托,强化学科优势,开展学院争强、干部争优、团员争先计划,全面整体提升育人成效。

四、下一步加强改进计划

(一)思想引领到位:作为培育团学青年的主阵地,一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建设,定期开展学习活动,线上线下并举,理论实践相融,多举措提升整体团学组织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二是夯实责任意识。从团总支到团支部再到团员个人,明确工作职责,树立先进意识,培养更多的宣讲团成员及榜样。

(二)培养标杆榜样:以制度为抓手,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多学多问多思多想,培养高质量团支部以及科研团队,凝练个人及集体标杆,加强榜样的宣传,打造学院及支部、团队品牌活动,充分体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招募渠道,吸引具有不同特长与潜力的学生加入,为培养标杆榜样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内部开展学习研讨,外部进行交流学习,定期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强调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工作风格与优势,为各类评优打底,培养省级以上标杆团队及个人。

(三)紧抓学业学风明确学生主责主业,联动小苗成长支持辅导中心开展学业帮扶建设活动,持续性开展辅导帮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合作,优化学业辅导项目,通过开设数学文化节等提升数学的宣传度与影响力,预期团学组织整体挂科率低于10%,让学业与工作高质量并行。

(四)提升育人成效:持续发挥优良传统,以品牌项目建设为依托,开展学院争强、干部争优、团员争先计划,涵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活动、支部建设以及科创竞赛等各个方面,预期连续实现五四红旗团委、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省级以上先进个人或团队等,全面整体提升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