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旬,我院2022级强基班(MS042201)学生顾婉菲赴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开启了为期8个月的海外毕业设计项目。正式开展毕设前,她先赶赴华沙大学现场旁听了“Hydrodynamic models and multi-scale analysis in PDEs”与 “Diffusion in Warsaw”两场国际研讨会。这段经历既是一场聚焦专业前沿的深度学术探索,更让她在中波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收获全方位成长,也为两校在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领域的合作,写下了鲜活注脚。

姓名:顾婉菲
留学单位:华沙理工大学
毕设题目:《基于 SIMP 法的结构拓扑优化参数敏感性分析与耦合效应研究》
本校导师:肖曼玉 教授
外方导师:Prof. Lewiński Tomasz
学术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深耕之路
对我来说,在华沙理工大学的毕设时光,是一场从数学理论到工程应用的深度跨越。为筑牢研究基础,我系统选修了《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核心课程,课堂上外方教授注重理论推导与实际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我对 “数学是工程的基础” 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华沙大学的两场国际研讨会也为我的毕设选题打开了跨领域思路。会上,来自全球的学者围绕偏微分方程中的流体动力学模型与扩散现象展开探讨。从微观粒子交互到宏观连续介质的跨越,其中所展现的严谨推导与普适性建模思维,让我认识到基础数学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强大潜力——这也直接启发了我的毕设研究方向。
我的课题《基于SIMP法的结构拓扑优化参数敏感性分析与耦合效应研究》,恰好契合中外导师的学术专长:外导Lewiński Tomasz教授在各向同性材料设计理论领域造诣深厚,曾主导多项相关国际科研项目;本校肖曼玉教授则在飞行器结构拓扑优化的工程实践中经验丰富。在两位导师的联合指导下,我确立了“揭示体积分数与惩罚因子交互影响机制”的研究核心。研究初期,通过系统梳理文献,我着重关注了惩罚因子与体积分数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我正从材料插值模型的理论本质与工程应用的平衡点出发,界定核心问题,并制定清晰的研究路径,为后续的数值实验与规律揭示奠定基础。
生活历练:跨文化场域的蜕变之旅
学术探索之外,华沙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与惊喜,也让我快速成长。初到波兰时,语言障碍是最大难题 —— 点餐依赖翻译软件,搭乘有轨电车要反复核对线路;饮食上也难以适应,波兰传统山羊奶酪、红菜汤与中式饮食差异较大。但我很快调整状态,主动向当地的中国同学请教日常波兰语短语,跟着食谱学习烹饪家乡菜,也尝试解锁波兰水饺、罗宋汤等传统美食。
如今,我已能自信地穿梭于华沙的大街小巷,用简单的英语与当地人交流;在学生公寓的公共厨房,我还结识了来自阿塞拜疆、孟加拉等国的留学生。我们分享各自的饮食文化、交流学习心得,周末一起探索华沙老城、为对方制作家乡美食。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不仅锻炼了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更让我明白:成长往往潜藏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就像学术研究中突破瓶颈一样,每一次适应都带来一次真实的进步。
院校及导师简介
我留学的单位是波兰华沙理工大学(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T)。该校始建于 1826 年,是波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理工科高等学府之一,在工程技术领域具有雄厚的教学与科研实力。
我的外方导师是 Prof. Tomasz Lewiński,现任华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力学与计算辅助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结构与材料优化、各向同性材料设计(Isotropic Material Design, IMD)以及非线性弹性理论等方向的研究,在国际结构优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结语
最后,我想衷心感谢学校提供的公派留学机会与资源支持,使我得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学术探索;也感谢学院老师在项目对接与行前指导中的辛勤付出,为我顺利开启海外科研之旅奠定基础。这段海外毕设经历,不仅锤炼了我的独立科研能力与跨文化沟通素养,更让我坚定了“扎根数理基础、面向航空结构优化”的专业志向。
也想对有计划参与海外毕设的学弟学妹说:请勇敢把握机遇,提前在语言与专业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不必畏惧文化隔阂——每一次跨越舒适区的尝试,都是成长的阶梯。正如西工大人“三实一新”的作风所倡导,惟有脚踏实地、勇于突破,方能在探索中见真知、于实践中创价值。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历练所获,在结构优化与数理交叉的科研道路上继续深耕,不负母校与导师的培养与期望。
供稿:顾婉菲
编辑:肖曼玉 李卓榕
审核:张莹

英文


微信二维码